“今年收了花生后,再也不用愁地膜捡拾的问题了。这台设备每小时能捡拾残膜10亩至12亩,效率是人工的10倍。”9月23日,杨京盛指着田埂旁的耕层残膜回收机满是感慨地说。
彭强吉博士查看秧膜分离情况。
杨京盛是海阳市留格庄镇京盛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。他今年种了26亩花生,以往每到花生收获后,田间的残膜都要靠人工捡拾,既耗时又费力,如今这台耕层残膜回收机让一切变了样。
这一变化的背后,是山东农业从“白色革命”到“白色污染”的艰难突围。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,为提升花生、棉花等作物产量,山东大规模推广地膜覆盖技术,这场农业“白色革命”让部分作物增产超三成。即便到今天,覆膜栽培仍是我省确保花生出苗齐整的关键技术。
然而,地膜的“双刃剑”效应日益凸显。山东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1万吨,覆盖面积近3000万亩。山东省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残膜污染防控岗位专家康建明说,“70%-80%的残膜可以通过人工捡拾的方式实现离田回收,但仍有超过20%的地膜长期残留在农田里。传统地膜以聚乙烯为原料,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,破碎残膜在地下形成‘塑料网’,不仅导致土壤板结、作物减产,破坏生态环境,还危及牲畜健康,成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。”
山东省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残膜污染防控团队。
近年来,康建明团队锚定残膜处理全链条难题,联合企业针对性研发出耕层残膜回收机、残膜捡拾打捆一体机、花生秧除膜揉切机等设备。“三款设备各有专攻,精准破解了耕层残膜捡拾难、膜杂混合分离难、秧膜剥离难等核心问题,形成了残膜机械化处理的闭环解决方案。”团队骨干彭强吉博士介绍。
耕层残膜回收机专攻深层残膜清除。
耕层残膜回收机专攻深层残膜清除。设备前端起膜铲可深入地下15厘米,精准铲起含地膜的表层土,通过偏心梳齿滚筒松土搂膜后,残膜在传送带上经震动筛土,最终由卷膜辊自动打捆。每小时可捡拾残膜10-12亩。“以前人工捡不到深层残膜,年年旋耕年年有。现在残膜回收机器过一遍,地里基本见不到碎膜了。”杨京盛说。
残膜捡拾打捆一体机聚焦加厚地膜回收。
残膜捡拾打捆一体机聚焦加厚地膜回收。该设备适用于加厚地膜。设备一次作业可完成残膜捡拾、高效脱膜、膜杂分离、残膜打捆等工序,有效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。设备回收率约91%,每小时可捡拾残膜18亩。
花生秧除膜揉切机破解秧膜分离难题。
花生秧除膜揉切机破解秧膜分离难题。国内首创机型,它能一次性完成喂料、揉切、秧膜分离、复碎及秧料输送收集,彻底解决膜秧分离不彻底、秧料损失大的问题,完美适配花生秧饲料化加工需求。“以前花生秧夹带的残膜得人工挑,一天挑不了两亩,现在机器一过,又干净又能当饲料卖。今年一吨花生秧能卖上400元。”杨京盛说。
工人将夹带残膜的花生秧喂入机器。
除膜粉碎后的花生秧几乎无杂,可直接作为饲料使用。
三款设备的落地,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田地膜残留难题,更实现了残膜从耕层捡拾、膜杂分离到秧膜剥离、资源化利用的全程机械化突破。近3年,三款设备在山东、新疆、内蒙古、甘肃等地已累计推广超400台,为我省及覆膜作物种植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。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