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(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赵博 通讯员华承博)9月19日,省农业农村厅在郑州组织召开全省“三秋”农机化生产工作视频会议,深入分析当前生产形势,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。
形势严峻 挑战前所未有
会议指出,今年全省秋粮生产规模庞大,总面积超过7600万亩,其中玉米5700万亩、花生1900万亩。不同作物成熟期存在显著差异:豫南地区受前期干旱影响,作物成熟期提前;豫北、豫东地区则因后期降水偏多,成熟期可能推迟。这种不平衡的成熟期分布,给农机作业带来了时间跨度长、任务重等挑战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天气状况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9月22日至27日期间,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阵雨、雷阵雨天气,局部地区甚至会有暴雨。进入10月份后,降雨过程仍然频繁。这样的天气条件极易导致土壤湿度过大,造成农机下地作业困难,同时也会给秋粮收获后的晾晒工作带来很大压力。
此外,随着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的推进,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密度增加,导致秸秆产量显著上升。如果秸秆还田不能与深耕深翻、细耙镇压等措施有效配合,将会影响土壤质量,进而对明年夏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。
多措并举 全力应对挑战
为确保“三秋”生产顺利进行,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。全省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400万台(套),其中包括18万台(套)玉米、花生收获机。各地要尽快完成对现有农机具的排查登记工作,特别是要掌握履带式拖拉机、收获机等应急装备的分布情况,确保所有机具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生产。
在作业组织方面,要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与周边村组签订作业协议,大力推广“收、运、烘、耕、种、管”一体化作业模式。同时,要建立健全区域间协作机制,避免出现局部地区机具短缺的情况。
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,会议要求各地完善应急预案,动员全省832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742支应急作业服务队做好充分准备。要增加适用湿涝地块作业的农机具供给,包括履带式、半履带式收获机以及宽轮胎拖拉机等装备。还要全面排查粮食烘干能力,确保湿粮能够得到及时处理。
夯实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
会议特别强调了小麦播种工作的重要性,要求各地狠抓整地质量,连续旋耕2—3年的地块必须进行深耕作业。在小麦播种环节要严格执行“四适一压”技术要求,即适墒播种、适量播种、适期播种、适深播种,并做好播后镇压工作。播种深度要严格控制在3—5厘米范围内,确保出苗质量。
在服务保障方面,要求各地成立工作专班,统筹协调油料供应、机具调度、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。要落实跨区作业车辆免费通行政策,设立农机用油绿色通道,开展“送油到田”服务。同时要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,及时为农机手解决实际困难。
会议还要求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进度,力争在9月底前完成全年兑付工作。要加强对补贴政策的监管,对违规行为坚持“零容忍”态度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。
全面动员 确保任务完成
会议强调,安全生产是“三秋”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,坚决杜绝农机“带病”作业。9月19日当天,河南省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班也在许昌举行,目的就是通过业务学习和现场培训,使得各地农机部门加强现场作业管理,防止安全事故发生。同时要做好应急准备,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机具供需矛盾。
会议号召,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精心组织,周密部署,扎实做好各项工作。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,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,每项措施都落到实处,努力夺取今年“三秋”生产的全面胜利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