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绿色农机:一场“优雅转身”背后的硬仗
在9月中旬,广东肇庆的会场内,200余位农机从业者齐聚一堂,聆听专家描绘智能绿色农机的发展蓝图。而窗外,一场关乎中国农机产业命运的深刻变革,
正悄然到来。行业同仁常有这样的体会:农机设备日益智能,却仍难免“闹脾气”,令人既爱又恨。“大而不强”,已成为当前农机行业必须直面的现实。在智
能绿色转型的道路上,我们既看到曙光,也面临挑战。行业现状:规模背后的真实差距中国自2012年起便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与消费国。农业农村部网
站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》曾指出,预计到2025年,全国农机总动力将突破11亿千瓦。然而,规模背后隐藏着产业结构深层次的矛盾:
低端产品产能过剩,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。技术层面的差距更具冲击力。国内某权威机构曾做过一项调研,国产300马力以上拖拉机关键液压件、传动系
统的进口依赖度超过60%,智能农机的传感器、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仍低于50%。这不仅推高了制造成本,也为产业链安全埋下隐患。政策引导:“优
机优补”精准发力面对上述困境,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“优机优补”政策,精准施策。例如,200马力以上具备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功能的拖拉机,补
贴上限可达25万元。与此同时,对高能耗、低效率的传统农机逐步减少补贴,直至退出目录。政策导向明确,旨在淘汰低端产能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
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。2025年1—5月,前5强企业占据轮拖市场56%的份额,行业前20强企业销量占比近80%,市场份额加速向龙头企业集中。技术突破:从
追赶到并跑近年来,国内农机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。无级变速、大喂入量收割等核心技术实现突破,国产化替代率稳步提升。针对丘陵山区等特
殊地形,行业研发出适应性强、作业效率高的专用设备,有效降低作物损伤率,助力节本增效。智能农机普及率也持续提高,无人驾驶、精准作业等技术从概
念走向实用。产业链协同:构建健康发展生态智能制造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。当前,行业正积极构建智能生态圈,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。在核心零部
件领域,国内企业通过比例阀、多功能组合阀等技术攻关,不断提升产品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。头部企业牵头组建“研发共同体”,整合上下游资源,推动产业
链整体升级,降低创新成本,加速技术迭代。挑战仍存:转型期的阵痛当前农机市场面临多重挑战。传统机型需求增长放缓,价格竞争加剧,企业利润空间受
到挤压。成本上升与资金周转压力也持续困扰行业发展。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,企业分化明显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实现逆势增长,而中小企业则面临较大
转型压力。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、智能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,仍需持续投入与攻关。未来方向:智能绿色的发展路径政策持续引导产业向高端、智能、绿色方
向转型。“优机优补”等精准政策正加速低端产能退出,推动结构优化。国际化布局成为新的增长点。中国农机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可靠性与性价比,积极开拓海
外市场,实现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上去”的跨越。
未来竞争不仅是单机性能的比拼,更是产业链生态的较量。智能农机渗透率将持续提升,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。破局之道:寒冬中的生存法则2025年上半年,
农机市场呈现“旺季不旺”的特征,整体表现低于预期。价格战加剧,传统机型需求疲软。然而,头部企业却实现逆势增长。两极分化的背后,是产业逻辑的根本转
变。“优机优补”政策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,引导资源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领域集聚。腰尾部企业则面临更大压力。自然灾害、供应链波动、成本上涨等因素叠加,
导致部分企业业绩承压。结语:农机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。虽然前路挑战重重,但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,中国农机装备必将实现从“大”到
“强”的转变。可以预见,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,智能绿色农机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装备支撑,实现“走出去”到“走上去”的格局转变。开
创中国农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