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外媒报道,在我国一度锁定发展的10大产业关键技术中,有四个产业已处世界领先地位,分别是电动车、能源与发电、造船、高铁;有五个接近目标,即航空与航天、生物科技、先进材料、机器人与工具机、半导体。唯一未达预期的是农业机械。作为行业人士,看到这个消息,感觉这个报告很客观。
在2023年汉诺威国际农机展上,一位国内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承认,我国拖拉机100马力以上的产品很难进入美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市场。目前我国超过100马力拖拉机,更多的出口到原苏联区域和非洲等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与地区。出口到发达国家的1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,更多地是用于园林机械市场。为何导致这一现象,既有共性的原因,更有我们农机行业自身的特性因素。分析起来,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或是主要的。我国农机产业规模仅约汽车产业的1/30,很多汽车领域一家企业的产值就远远超过农机全行业,像上汽、一汽、东风、奇瑞、比亚迪等汽车企业。与农机产业的“近亲”产业工程机械相比,农机产业规模也不及其营收规模(2024年为8165亿元)的1/3。较小的产业规模使得农机行业在资源获取、人才吸引、技术研发投入等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。在市场竞争中,难以像大规模产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,限制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。
产业规模的基本盘子小,就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制造企业。各类机构评出的百强、五百强实际上是指企业营收规模。相形之下,2024年汽车行业的代表“比亚迪”与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“徐工”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771.02亿元和916.60亿元。徐工归母净利润59.76亿元,良好的盈利能力与规模为企业后续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。2024年,我国农机企业营收规模领先的是潍柴雷沃智慧农业,但其营收也才为174亿元,另两家营收达百亿级的农机企业中国一拖和沃得农机为120亿元出头。可以看到,我国农机企业与工程机械企业规模尚存在较大差距。营收规模小,自然导致盈利规模小。农机的消费对象主要为农民,受多种因素影响,农民购买力低,这就导致行业利润率“天然”低下。利润率低,农机企业就难有研发创新的底气与实力。目前我国农机全行业挣的利润,不及美国约翰迪尔、美国凯斯纽荷兰和美国爱科等上市公司中的任何一家,甚至也不及德国科乐收、日本久保田中的任何一家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4财年约翰迪尔的营收尽管较上年下滑16%,但仍达到不可思议的516.7亿美元,净利润则为71亿美元(其中大农机业务为317.9亿美元,约为2283亿人民币,净利润则为惊人的50.91亿美元,约为365.64亿人民币)。
没有利润,企业就显然没有能力招来更优秀的员工,没有钱进行基建设施建设,就缺乏能力投入下一轮研发创新,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。目前,我国农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,这也与我国农机企业的盈利能力低有直接关系。如何提升盈利能力,对于行业来说,还是要“反内卷”,不搞低端的价格竞争,相关部门需加强引导。2004年以来,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推动农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,在实施过程中,一些地方出现走偏的现象,减少了这项政策的正外部性。一些地方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与误区,甚至借补贴办展或招商引资,这都是表现,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竞争机制与市场配置资源。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补贴,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迎合补贴标准上,而非真正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。这不仅导致市场上出现一些低质低价产品充斥的现象,也影响了真正有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的发展,阻碍了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。可以说,我国农业机械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滞后,未达预期目标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需要从扩大产业规模、提升企业盈利能力、优化相关政策等多方面入手,推动农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差距像一面镜子,映照不足,也照亮前行的道路。正确认识差距、对待差距,保持清醒与上进心,变压力为动力,奋起直追,是所有农机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。